-
上甘嶺戰役親歷者:在電話電線全斷時,我接到一個重要任務
鄧彰德所在部隊,是志愿軍15軍45師135團1營3連。1951年,為了參軍而“謊報18歲”的鄧彰德,奔赴上甘嶺597.9高地。這位“一臉奶氣”、被戰友們愛稱為“小鬼”的少年,在那時,還不知道自己駐扎的地方,將成為世人景仰的精神高地。[全文]
-
“那名毒販很狡猾,偽裝成企業家投資辦廠…”
天下無毒,是每一位緝毒警察的夢想。[全文]
-
上甘嶺老戰士: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血就不會白流
張計發的墓穴里放入了《上甘嶺》連環畫,靈堂的靈位前,黃白兩色的菊花中,一籃蘋果仿佛在靜靜地訴說著一代代人不能忘卻的記憶。[全文]
-
矯正罪錯孩子,中國該“與國際接軌”嗎?
電影《烈日灼心》中有句話:法律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種強制性的修養。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兒,就限制你不能惡到沒邊兒。[全文]
-
“說警察調解是和稀泥,真冤!”
對于很多民警和基層工作者來說,調解絕不意味著玩忽職守,而是解決群眾細微矛盾最普遍、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手段。在雙方當事人互不相讓時,調解工作能讓雙方先冷靜下來,考慮之后所消耗的成本是否值得。[全文]
-
出現校園欺凌就讓老師背鍋?頑疾該怎么破
“一說到校園欺凌,輿論普遍把學校或老師拉出來背鍋,可根據大量經驗,我認為這是不妥的。”一位長期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警察對我說。同時,他提到,家庭的有效干預能顯著降低和制止校園欺凌的發生。但很多家長對子女關注幾乎都在學習上。[全文]
-
經歷多少坎坷,72歲的他終于找到了“27歲”的志愿軍父親
郭老說:“這生,我以我父親為榮為傲,雖然我還沒來得及叫他一聲爹,他就離開了我。但我在經歷苦難時,他都是我心靈的支柱,他的英勇頑強永遠銘刻在我心中。作為一名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不想辜負他。”[全文]
-
“家長覺得性教育太早,可罪犯不會嫌孩子太小”
全國政協委員高曉笛表示,部分家長對性及性教育有誤解,認為“性=性行為”、“性教育=性教唆”等。而家長錯誤的觀點,遮遮掩掩、急于回避的態度,會促使孩子尋求其他途徑或媒介去了解。[全文]
-
這部法律是國家“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決定?
在一些司法工作者看來,如果他們的“家務事”能夠更早被外力介入進而發案,如果公共資源能夠及時阻止姜父的行為、給予這個家庭幫助,或許結果不會到如此慘痛的地步。[全文]
-
如何為孩子討回公道?一起監護人性侵案背后的故事
“一站式”詢問司法創新,是對未成年人的悉心呵護,凸顯濃濃的司法人性關懷。類似本案中的工作室全國還有很多,諸如“亮晶晶”、“豌豆莢”、“彩虹橋”等,都在默默無聞地守護著未成年人。[全文]
-
血腥的緬北人口販賣鏈條,如何滲透進中國?
“這里是緬甸北部,我生長的地方。歡迎來到我的世界,嬌貴的小公主。”這段話,出自某短視頻平臺爆火的“緬甸北部變裝挑戰”系列。席卷網絡的“緬北熱”,使得東南亞成為部分人心目中“財富愛情雙豐收”的天堂。可事實上,緬甸沒有言情童話,更不是天堂。[全文]
-
工業化意味著什么?英雄們無需在水門橋肉身戰鋼鐵
也有很多人在思考,工業化究竟意味著什么?也許,工業化是追求指揮部不再與前沿陣地失去聯系、是英雄們無需肉身對鋼鐵、是戰士不再冒險去看飛機有無“八一”。[全文]
-
民警:那天警犬“殺瘋了”,把我們也咬了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打擊違法犯罪時盡顯膽識勇猛,而在復雜工作中閱盡的人情冷暖,又使得他們情感更為細膩執著。[全文]
-
美國很難理解,中國與赤道幾內亞的情誼從何而來
“中國人告訴我們,蠟燭不會因點燃其他蠟燭而失去亮度,而是讓世界變得更加明亮。”[全文]
-
國家照顧“事實孤兒”,是浪費納稅人的錢?
一些網友質疑“為什么要守法公民給超生游擊隊買單?”對于此類發言,王檢察官說:“我們都是國家的公民,這些孩子也是。對于他們來說,國家是他們父母之外的監護人,國家照顧他們、保障他們的基本權利合法合理合情,這也是一個人民民主國家該做的。”[全文]
-
面對遠道而來的民警,五歲時被拐的他猶豫了
實際上,早在多年以前,全國各地公安局就對外公布,每一個派出所就是一個采血點,完全免費且不受戶籍地域限制。公安呼吁失蹤被拐兒童的父母和疑似被拐人員主動前來,采集DNA、完善信息,加速回家的路。[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