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點 | Opinion more
-
長三角珠三角經濟正在復蘇,我有三個故事
中國從大車間、流水線、模塊化生產向數字經濟過渡的時候,產業數字化替代經濟,數字產業化創造經濟,加上數據資源價值化,這三個報酬率合成起來,使得中國經濟的增長點跟原來完全不一樣了。[全文]
-
中國房地產業長期存在三大認識誤區
在不能從全局理解中國經濟的人眼里,地產與基建當前面臨的壓力恰恰說明了它們就不可持續。這好比一個人從沒見過自行車,僅憑直覺認為只有兩個輪的車不可能保持平衡。[全文]
-
關稅一旦取消,我國出口提振多少?
衰退尚需時日,出口仍具韌性。不過,目前我們大可不必對外需的回落過度擔心,發達經濟體真正步入衰退階段可能尚需時日。[全文]
-
未來中國是否應容忍更高的通貨膨脹率?
PPI增速明顯高于CPI,且兩者的差距縮小緩慢進一步說明中國的通脹主要是供給沖擊造成的。需求疲軟抑制了通脹形勢的進一步惡化,但代價是經濟增速下降。[全文]
-
警惕西方炒作“中美經濟差距拉大”
為什么貨幣政策要發力呢?有人講,這是不是大水漫灌了?……我理解今年的貨幣政策導向是用擴張來求穩定,防止地產企業和其他一些行業大型企業的財務困難傳遞。[全文]
-
美國刺激計劃導致世界經濟惡化 ,中國應吸取教訓
美國著眼于消費的刺激計劃對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形勢都產生了破壞性后果。美國錯誤的經濟政策出臺是由一些社會力量推動的,但是美國經濟政策也存在概念混淆和理論錯誤——部分中國媒體有時也會跟風犯這種錯誤。[全文]
-
所有關心中國的人都有一個疑問:中國經濟能否再次高速增長
依托世界最大的工業體系是中國高技術工業能夠繼續突破的良好條件。中國工業在高增長階段的發展證明,在市場化和人民廣泛參與的條件下,由工業體系的演進所產生的勞動分工深化、資本積累、市場規模和生產規模擴大之間的“正反饋”就是中國高增長的內生動力。[全文]
-
提振經濟,我們的政策要更有“競爭性”
我們應該放開思想,政府每支付一分錢刺激經濟發展,刺激消費要比你刺激生產有效得多。面對美國這樣不負責任地“割韭菜”,我們的貨幣政策不能僅僅是被動防御,要敢于反抗,有競爭性,不然會面臨很高的被割韭菜的風險。[全文]
-
下半年經濟,如何強勢反彈?
從去年下半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什么快速放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奧密克戎的影響,二是房地產行業的沖擊。如果下半年能在這兩方面有所行動,全年經濟增速達到5.5%的目標仍是可期的。[全文]
-
如何讓企業更敢投資,消費者更敢消費
最近我在企業調研,發現企業的反響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激烈,因為相關企業反映其兩個月都沒有開業,沒有營業就沒有產生稅收,減免對這類企業而言沒有意義……[全文]
-
“基建狂魔”為何不能讓日本經濟再度騰飛
傳統的基建投資規模不宜增長過快,一定要從長計議。經濟發展其實就是人口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循環過程,如果循環暢通,則經濟可以持續發展,反之則經濟停滯。[全文]
-
中國成功避免了轉型崩潰,但也付出了高昂代價
環境惡化和食品安全問題招致公眾不滿,而且這也是快速工業化和缺乏適當監管的后果。此外,轉型期間的主要問題是普遍存在的腐敗和收入差距的加劇。[全文]
-
如何科學看待制造業占比的降低?
我們強調制造業的重要性沒有錯,但是制造業的重要性既不體現在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上,也不體現在所謂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上,而是體現在那些能夠獨立創造研發、設計、品牌、流量、體驗等軟價值的現代服務業的規模上。[全文]
-
中國“經濟保衛戰”怎么打?最前線的他們說…
他們振奮于國常會那句“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感受到了政府政策上的及時調整,一邊回憶90年代末年輕人對制造業崗位的熱情,一邊呼吁政策“再快點,再大膽點”,期待著夏天帶來的旺季。[全文]
-
振興經濟,不能讓投資者“躺平”
國家投資本質上講必然是政府行為,必須通過政府去監督相關的高層管理人員,也要講責任。一講責任,必然就會規避風險。今天產業要升級,會有大量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項目,很難由國有主體投資者來進行。[全文]
-
在十字路口的房地產
中國房地產從一開始就是金融——賣地、賣房是融資,買地、買房是投資。盡管政策制定者的一種目的是通過房地產市場解決“住”的問題,但這個目標從來沒有被實現過。[全文]
-
悲觀還是樂觀?4月經濟數據有哪些變化,二季度前景如何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人收入出現下降,因此今年房地產的購房需求并不會很快的回升,房地產市場回暖還需要更長的時間,特別是需要看到投資者信心的恢復以及經濟的復蘇。[全文]
-
海外高通脹,中國如何應對?
俄烏沖突后,隨著西方國家實施力度空前的制裁,“逆全球化”的大方向似乎進一步明晰。但短期看,美歐通脹壓力高企之下,這一進程亦將受到掣肘,我國對外合作或出現新機遇。[全文]
-
中國基建還有哪些發力點?這份文件指了一個方向
未來幾個月人民幣貶值和熱錢流出是目前國內將會面臨的一個重要金融風險。另一個重要風險則是在保證GDP增長的同時,基建投資能否實現帶動就業恢復和居民收入增長這個重任。[全文]
-
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型不可逆,應破除過時“投資抓手論”
在新的發展階段,那些既不形成最終消費,又不形成現實供給,而是挖空心思編造出來的投資項目,才是所謂“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資金進入居民手中、形成最終消費不但不是“打水漂”,而且是“乘數效應”的開始。[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中國7月出口同比增長18%,“強勁超預期”
-
7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降至50.4,比上月回落1.3
-
國家統計局:7月PMI為49.0%,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
-
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習近平主持并發表重要講話
-
政治局會議:保交樓、穩民生、妥善化解村鎮銀行風險
-
Lady M將關閉中國內地所有門店
-
銀保監會: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基礎框架初步確立,首批646億元到位
-
央行原行長戴相龍:今年GDP增長可能超過4.5%
-
國家統計局:上半年GDP同比增長2.5%
-
李克強:要一視同仁支持國企、民企、外企紓困和發展
-
商務部:有信心保持全年外貿運行在合理區間
-
中國減持美債至12年來新低
-
國家統計局:二季度經濟有望實現合理增長
-
前5月我國貿易順差擴大近50%,出口增速遠超進口
-
6方面33項!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
-
前4月規上工業利潤增3.5%,4月同比下降8.5%
-
外企因防疫政策離開?美媒:中國仍握有底牌
-
國家發改委:堅決打擊資本惡意炒作大宗商品
-
有企業正考慮將對華投資轉移到其他市場?發改委回應
-
國家統計局:疫情短期沖擊未改發展大勢,政策加力反彈可期
-
-
· 中國經濟 ·
自1979年的改革開放以來到2013年間,中國取得了連續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長率,為人類經濟史上所不曾有過的奇跡。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中國早已舉足輕重,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頗為引人注目。無論中國經濟規模是否如世界銀行預測的那樣,將在2014年成為“世界第一”,中國的超常增長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
深圳粵海街道火了!上市公司市值超江蘇全省
-
十省份2018年GDP數據出爐 首現“9萬億俱樂部”
-
近半5A景區門票超100元 專家:高票價制約旅游發展
-
“地方政府目前很難通過基建拉動經濟,開始轉向實體”
-
預告|這周六,看陳平老師如何對話經濟學的諸位大佬
-
林毅夫人民日報撰文:2023年中國可成高收入國家
-
從現在到2050:一路狂飆的中國經濟
-
建成羅馬要多久?中國人只需兩周!
-
日本精英認了:“中國崩潰論”正走向崩潰
-
北大教授靠知識付費收入趕上明星,papi醬們卻在退坑?
-
港媒:中國單身成年人口相當于俄英兩國人口總和
-
日本權威經濟雜志:對中國,日本人應該消除的幾個誤解
-
憑阿里和騰訊實力,怎么今年才進世界500強?
-
馬云和我們一樣 英語巔峰都在16歲
-
是什么“神秘”力量讓國外各種“中國崩潰論”落空?
-
國家郵政局長:快遞業還未嵌入制造業 潛力巨大
-
成為網紅我挺驕傲 因為格力發展得好
-
外媒:貴州奇跡靠什么?老干媽茅臺還有……
-
你不得不看的十本G20研究著作
-
財富福布斯FT,到底誰家的500強才是真的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