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軍評:烏克蘭“僵局”中的進展
俄軍現在就是在烏克蘭東部制造了一座血肉磨坊,而迫于政治壓力,烏克蘭政府又只能繼續將自己的力量,當然也是活生生的烏克蘭人送去磨碎,攪爛,這實在是當代的悲劇。[全文]
-
一周軍評:香會上中美“各說各話”,但“話外有話”
美國的一些政客開始撒潑耍賴,不承認實力的此消彼長。在這個問題上反而是美國軍隊比這些政治家更能夠理解和承認現實,因為說到底中美關系還是要靠兩軍的“硬實力”來作為基礎的。[全文]
-
一周軍評:花小錢給俄軍“信息化”改造,我假想了一下
戰術這東西是要跟著技術走的,但同樣的技術條件下, 實力強的軍隊會有它的戰術,實力弱的軍隊肯定也有適應技術背景的另一種戰術[全文]
-
一周軍評:俄烏沖突凸顯當代防空難題
這其中今天想說的,是一個歷久彌新,似乎難以改變的結論“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俄軍作為世界上陸軍防空體系最完善的軍隊之一,在烏克蘭似乎仍然未能解決好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焦頭爛額。[全文]
-
一周軍評:美國陸基核導彈換代,對中國有多大威脅
這是民兵3無法做到的事情——或者說如果要把民兵3改進到能夠實現這個任務,那其實和研制一種全新的導彈也沒區別了。[全文]
-
一周軍評:俄羅斯高超聲速“匕首”打了什么?
那么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有什么人出于某種原因,到了這里,可能只做短暫停留——而為了攻擊這個稍縱即逝的時間敏感目標,俄羅斯不惜發射了一枚“匕首"來取某人性命呢?[全文]
-
俄軍在烏克蘭表現究竟如何?
這次俄軍的指揮藝術,總體上來說還是值得打一個高分的,雖然它并不完美。俄軍計劃擬定階段面臨的烏克蘭“戰爭迷霧”非常嚴重。未來中國東南某割據政權恐怕會比烏克蘭政府更加有過之無不及,如何應對,就成了我們必須研究和防范的重要課題了。[全文]
-
一周軍評:俄烏沖突的軍事藝術與技術
俄軍以5萬左右的作戰部隊,就成功切斷烏克蘭東部前線十多萬大軍退路,形成了使之幾乎陷入絕境的態勢,從軍事藝術角度說是可以拿到高分的。[全文]
-
一周軍評:新年寄語,別跟我們來虛的!
在科技發展放緩的時候,可以用概念刺激股市,在綜合國力下降的時候,可以靠虛擬國際危機,但這樣的“虛擬實力”碰到了需要真實檢驗的時候呢?[全文]
-
《水門橋》是“現狀下的天花板”,但還想說說電影和歷史的區別
影片結尾歸國點名的片段,雖然現實中絕無可能出現,但足以催淚。我在這里是流了眼淚,一方面影片塑造了那種氣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像去年看《長津湖》的時候一樣,想起了我們那些在這場戰役中犧牲的前輩。[全文]
-
一周軍評:美國未來戰艦,頭上還頂鍋?
美國的DDGX反過來證明了,055確實領先他們一步。當初解放軍討論055設計方案的時候曾經提出排水量更大的“目標艦”方案,可能真的是相當超前,只不過最后為了控制預算和提高下餃子的速度,才折中選擇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排水量12000噸的方案。[全文]
-
一周軍評:美軍“旅改師”,又領先了嗎?
這次美軍的軍改方案,還是有亮點的,基本上還是承認和面對現實,在修修補補就能保持優勢的歐洲地區,就積極修補一下,在已經搞不好了的亞太地區,也認清現實。反正亞太地區如果有沖突,肯定也不是靠美國陸軍為主去打的,請一等人、二等人和四等人多努力吧![全文]
-
一周軍評:和中國對抗,要付出多大代價
日本要干涉臺灣軍事沖突,實際上是一種自殺行為。在現實限制下軍力弱小,進行干涉必然遭到報復,顯然是一種自殺行為;而如果要把實力增強到能夠進行干涉的最低限度,顯然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殺。日澳就像是為虎作倀的倀鬼打算自己做個肉體,然后去挑戰武松。[全文]
-
一周軍評:中國靶場為何讓美國人這么上心?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已經在亞太地區取得了技術優勢,而美國對此其實沒有辦法。當然關于這件事,美國的技術官僚們是明白的,問題是在于政治圈是否愿意接受這個現實。[全文]
-
一周軍評:朝鮮究竟強還是弱?
本周,朝鮮舉辦了“防衛2021”國防展,在這次展會上,他們展示了一系列先進導彈武器和“概念性”武器裝備。但是,似乎西方國家都假裝沒有認真看朝鮮人到底展示了什么。其實他們當然不可能沒有認真看。[全文]
-
一周軍評:美國的“玄學”作戰,終于正式亮相了
這場演習讓我感覺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這是美國組建“多域特遣隊”以來第一次相關的公開報道,讓我們得以一窺其面貌,對于我們真正理解美國人“玄學”一般的“多域戰”理論也有所幫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