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學者《紐約時報》刊文:中國人為何不再仰視美國?
我有時會對自己國家的政策有疑惑,也能感知到中國政府的政策在受批判中不斷調適。但美國人必須明白,美國的行為很難再為中國樹立一個好榜樣。[全文]
-
當前的反制“性價比”最高,好戲還在后頭
不出意外,佩洛西及其一行人等一定會受到中方制裁。島外六個方向的大陸軍事演習,會讓“臺獨”分子的內心長期驚恐。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打疼民進黨當局的政策,讓臺灣民眾深切感受到陪著民進黨胡鬧得不償失。[全文]
-
中美到攤牌時刻了嗎?
美國兩黨都在打中國牌,都在試圖通過“臺灣牌”而撈分。說白了,都是一幫政客,都是考慮選票的眼前利益,而幾乎沒有人在為中美大局與長遠利益而考慮。[全文]
-
“新的動蕩變革期”,有何深意?
我們需要做好未來幾年全球有可能劇烈動蕩的心理準備以及擁抱變革的雄心壯志,協調并平衡好工作層面的進取與穩健,以長期主義視角看待個人生活的未來,相信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能成為世界新動蕩變革期的最終贏家。[全文]
-
時間在我們這邊,如何讓新一代人“飛”起來?
中國社會“穩得住”,城鎮化、投資增長、貿易持續,經濟增長在未來10-20年保持在4-5%是完全可能的。美國社會“鬧不停”,要想保持2%的增長都很費勁。2030年前后,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將是大概率事件。[全文]
-
歷史沒有終結,未來中國有四場斗爭非常關鍵
多年來,大陸已擺著充分的誠意與耐心,既用必要手段,遏制“臺獨”鋌而走險,又懷著最真誠的心,期待著與臺灣同胞一起努力和平實現統一。但統一的時間表不能無限地拖下去。[全文]
-
“西方中心主義”邁向終結,誰是全球化新的火車頭?
過去40年,制裁沒有打垮伊朗、朝鮮,也不可能遏制住中國、俄羅斯的發展。制裁只會暴露西方的自私,以及倒逼新興經濟體更重視在技術、金融上的自給自足。從這個角度看,“西方中心主義”將會終結。未來的全球化會更均衡、更平等、更普惠的全球化。[全文]
-
“勝利日”看俄烏局勢:俄羅斯未必輸,但美國不會贏
當前俄軍推進速度較慢,且非常注意當地的人道主義考量,我想,大概率就是“以戰養戰”、推行長久占有并最終領土并入的戰略。從這個角度看,俄羅斯發動這場軍事行動從經濟利益上看是不虧的。[全文]
-
“壯漢身體丫鬟命”,烏克蘭的自我定位錯了
實際上,我曾就這個問題詢問過一些中國官員,我也想知道普京總統在那次會談上是否向中方透露過一些秘密信息;但是我現在非常確定,中方不知道俄羅斯這次會發動這些特別軍事行動的消息。[全文]
-
崩潰還是崛起?大國興衰背后的病毒規律
“巨寄生”的關系失衡,則容易導致戰爭、大火、暴雨、洪災以及其他突發災難等。人體免疫力下降、自然的有機調節會匯聚成某種歷史演進的合力,形成社會、國家、文明的重組。[全文]
-
輿論戰是西方壓制中國的最后一塊“遮羞布”
中國崛起對于西方來說,已經像龐然大物一樣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威脅感和壓迫感。在他們看來,只要提出對中國的遏制、就能顯示出自己的強大或是正義感,這是一個挺別致的套路。[全文]
-
“共產黨聯盟”vs“民主同盟”?有人又開始帶節奏
過去西方輿論總是抹黑中國共產黨,甚至將其描述為“紅色邪惡力量”。許多中國人對外也會低調地掩飾“黨員”的身份。路遙知馬力,這些年,中國共產黨人越來越自信,創新性地推出政黨外交,分享各自的治國理政經驗,為各個國家與地區的更好發展、更好為人民謀幸福而共同努力。[全文]
-
中央再談國際傳播,但學者為何習慣國際“沉默”
雖然中國學者隊伍近年來不斷壯大,但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學者近乎于“集體失聲”。中國社科學者迄今為止還沒有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對外話語傳播體系,用國際社會能聽得懂、聽得進的文字與視頻表達的成功事例少之又少。[全文]
-
套路都被看穿了,“新冷戰”怎么可能還有戲
那些口口聲聲地說要對付中國的美國政客,他們只是在裝腔作勢推行陰謀而已。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國際和平力量,像羅塞夫總統這樣,敢于站出來反對這些謊言與陰謀。是時候重新反思一下我們的道路,反對霸權,追求平等,拒絕新冷戰。[全文]
-
中美戰略定位的重要細節,藏在這場記者會里
長期以來,中國的戰略善意沒有換來美國對等的懷抱,反而將其扭曲成了“爭霸野心”。面對“頭號競爭對手”的新帽子,中國有理由保持戰略自信。筆者看來,所謂“新大國競爭”,至少包含四類:楷模之爭、合作之爭、紅利之爭、視野之爭。[全文]
-
美國在崩潰?三類變化,兩條證據,一點啟示
長期以來,中國人對美國存在著浪漫主義的想象。人們往往抽取出美國的積極面,比如民眾的善良、社會的有序、經濟的增長、種族的和諧、國家的崛起等等,將原因與內核都歸于民主的變量。現在,民主在衰老,美國在退步。“美國反對美國”狀態變得更加惡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