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山湖往事:兩省鬧糾紛,中央這樣做決策
對于地方間糾紛這種“細事”,中央政府通常是“不告不理”的,而在調處糾紛時,主要不是由中央進行單方面的依法裁決,而是要進行情理法并重的調解,調解的關鍵正如民政部部長崔乃夫所言:“總要雙方照顧,過得去針也要過得去線才行。”[全文]
-
如何“制造”林肯,是個政治問題
對于每一位生活在“林肯之后”的美國人而言,他都活在由林肯所奠定的憲法秩序內。在林肯之后如何講述林肯,如何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中塑造乃至是“制造”出林肯,從來都是一個同當下政治斗爭息息相關的歷史敘事問題。[全文]
-
重回冒名頂替的案發現場“九十年代”,我們會發現什么?
90年代,是中國法制建設之歷史進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在此期間,法學學術界也有很多大討論,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法制還是法治,權利本位還是義務本位,普世主義還是本土資源,那個時代的法學也是大開大合的。[全文]
-
美國精英大學的青年,怎么成了容易受傷的“巨嬰”?
美國精英大學的青年到底怎么了,為什么總是一副弱不禁風的孬種樣子,不再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反而成為容易受傷的“廢青”或“巨嬰”?過去大學生是進步青年,但近年來,他們動輒以情感安全為由要求校方取消演講安排,結果總是校方讓步,抗議學生把他們不同意的觀點清出校園,聽不見為凈。[全文]
-
憲法70年,如何守護共和國?
記得有段時間,“八二憲法”序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曾在學術界掀起不小的波瀾。平心靜氣,這原本不是什么難題,但現在這個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竟然成了問題,而且聚訟紛紜,只能說明提問者“用心良苦”。[全文]
-
再看美國的月亮,還那么圓嗎?
“老師,您去過美國嗎?您是從書本里看來的美國吧?”他開始了自己的演講:“所謂的American Dream,就是在夢想面前人人機會均等。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做到這一點。”老師沒有讓學生繼續講下去,他以長者的姿態給出了自己的人生經驗:“年輕人,你畢竟too young,too naive!”[全文]
-
理解修憲,要先讀懂《鄧小平文選》
鄧小平在1988年某次談及香港問題時曾這樣講:“五十年只是一個形象的講法……前五十年是不能變,五十年之后是不需要變”。曾有憲法學者聽出言外之意,認為香港回歸五十年后,中國內地也將資本主義化了,兩制由資本主義而一統,故此說“不需要變”。但這種解法,豈止是荒誕![全文]
-
虎媽看到了福山們看不到的世界問題
這位華裔女性教授,反而要比大多數白人男性理論家更早地感知到后冷戰時代的根本問題,并以自己所選擇的講述方式隱晦地表達出來。我們不能因為她獨具一格的表達方式,甚至商業上的成功,就否定虎媽也有自己的理論抱負。[全文]
-
關于美國憲法的斗爭,如何從“文斗”走向“武斗”
美國一直存在著一種“以斗爭求團結”的憲法文化,無論是州權主義,還是國家主義,都會不斷返回建國憲法的文本尋求答案。不過,難道一部起草于馬車和油燈世界的憲法能夠解決現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問題?當然不可能。怎么解釋歷史,歸根到底取決于誰掌握當下。 [全文]
-
在美國,“爸爸去哪兒”可不是個娛樂節目
在美國你不要隨便問人爸爸是干什么的,因為很多出身于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爸爸是誰,在美國,“爸爸去哪兒”不是一檔娛樂節目,而是眼下迫切的社會問題。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國自里根政府以來推行的“嚴打”政策,把已經做了父親的黑人男性青年,從社區送到了監獄。[全文]
-
林肯:生在過去,屬于現在,永遠活在未來
林肯,是美國歷史內的一道分水嶺,對于每一位生活在“林肯之后”的美國人而言,他都活在由林肯所奠定的憲法秩序內。不僅如此,由于美國兩百年前的建國憲法在經過林肯的“再造”后延續至今,所以,在林肯之后如何講述林肯,如何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中塑造乃至是“制造”出林肯,從來都是一個同當下政治斗爭息息相關的歷史敘事問題。[全文]
-
誰說了解美國一定要讀托克維爾?
《論美國的民主》可以不讀,更準確地說,不必始終抱著一種五體投地的姿勢去閱讀。托克維爾的這本書作為一部學術經典,也許更多地屬于“民主”這個領域,而不在“美國”這個領域。[全文]
-
依法治國,為什么要講林肯?
林肯對我們今天的最大啟發或許就是,如要通過法治來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那就要建設一種保守主義的法治實踐和意識形態,讓守法成為政治信仰,尊重既定的憲法和法律,而不是通過一種法治話語而執著于如何去變法,這不是法治的本義。[全文]
-
紀念與思考五| 紀念鄧小平,別忘了八二憲法
重新發現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有必要像美國憲法學者對待華盛頓的告別演說或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那樣,發掘其憲政意涵。如果不理解鄧小平的政治理論及其改革策略和路線,我們很難真正理解八二憲法的時代精神。[全文]
-
講了兩百年的美國憲法神話
每當美國人遭遇重大分歧而陷入僵局時,他們總是選擇回到建國者確立的那部古老憲法,以求解決之道。然而,制定于馬車和油燈時代的古舊憲法,難道真的有如此之神力,可以解決21世紀的新問題?10月22日,“觀天下”講壇特邀田雷教授主講《假如林肯還活著,會如何看待美國當下的文化內戰?》[全文]
-
通向費城的道路
麥迪遜是一位真正偉大的政治學家。從華盛頓、富蘭克林、到漢密爾頓,甚至包括其時遠在倫敦的亞當斯、巴黎的杰斐遜,他們在制憲過程中貢獻出的智慧與勇氣都是美國成功立國的原因。但唯有麥迪遜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與政治的律動。麥迪遜是聯邦憲法的設計師,“美國憲法之父”的稱號于他而言是當之無愧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