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種史觀“打架”,香港青年怎么“補課”
在三種歷史觀要素中,存在殖民史觀和本土史觀相互勾連并夾擊愛國愛港史觀的長期趨勢,香港青年由“殖民臣民”被誤導轉向一種“世界公民”的定位,缺乏獲得國民教育的機會,缺乏成長為“國家公民”的本地文化與教育基礎。[全文]
-
美國霸權“毒癮”纏身,更激烈的戰略競爭來了
布林肯演講表面“柔化”,實質“剛化”,為美國的新全球主義“霸權保衛戰”提供指導思想和行動路線。讓美國回歸正常國家并尊重和踐行主權平等的國際法秩序,就像戒毒一樣困難。[全文]
-
你的印太,我的亞太:中美地緣政治斗爭的無解漩渦?
也許拜登、布林肯等應該認真讀一讀孟德斯鳩的《羅馬盛衰原因論》,而不只是停留于《聯邦黨人文集》的建國神話與規范自滿之中。[全文]
-
香港抗疫是“愛國者治港”的關鍵測試
香港抗疫過程中出現的指揮不一、責任推諉、執行力不足等現象,反映出特區政府在管治理念上缺乏“為人民服務”的積極作為,缺乏“愛國者治港”的情懷和責任感,仍然存在“打一份工”的消極公務倫理和精致管理與推卸責任的公務陋習,甚至存在對“動態清零”抗疫路線的軟抵抗。[全文]
-
俄烏沖突下,福山又來預言了
這是福山信仰的底牌,是福山對美國的“效忠宣言”,也是福山哲學思想回旋退步的標志。福山懷疑俄羅斯,但也暴露出思想的封閉性,其30余年來豐富的經驗比較、學術反思以及驚人的公共寫作產量,最終并未帶來任何結構意義上的思想進步。[全文]
-
香港防疫,還有人想學西方“與病毒共存”?
香港在維護全體市民健康安全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上不存在特殊性、或者必須與西方一致的理由,需要決斷而行,與國家共進退,實現港式“動態清零”,為西方世界做出示范,即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超越西方一般標準而實現動態清零的。[全文]
-
歷史走到這一步了,中國開始“平視”世界
中國之“平視”,不是新霸權的確立,而是新世界的發現和耕耘。與“美國治下的和平”及其霸權亂序相比,這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世界恰似一個巨大的“歷史荒原”,有待各方的合意與耕耘。[全文]
-
新選制、新立法會與香港民主的自主性發展
部分美西方國家在此次選舉期間,抹黑新選舉制度、慫恿擾亂選舉秩序、詆毀選舉結果,是一種注定徒勞無功的“民主霸權”哀嚎和持續干預的圖謀,不能得逞。[全文]
-
這場全球民主大辯論,是人民民主與霸權民主之爭
美國主觀上否定中國的民主資格,但客觀上與中國民主“打擂臺”而確證了中國民主的存在性及其世界地位。中美關系經由貿易戰而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拜登政府的“民主戰”是拿出了壓箱底的“制度核彈”對中國進行“天下圍攻”,其本質與民主無關,而是美國的“霸權保衛戰”。[全文]
-
中國和東盟,同志、家人還是兄弟?
“西方化”在東盟各國精英層以及社會公眾心理層面仍有強大的歷史慣性和影響力,而美國針對中國的類似“新冷戰”的種種策略部署無疑將繼續加強、而非削弱西方的整體影響力,是中美全球性軟實力競爭的重要一環。[全文]
-
美對臺“準殖民地化”?大陸如何破局
事實上,在美國的嚴格控制下,所謂的臺灣民主既不能自主決定走向“統一”,也不能自主決定走向“臺獨”,必須在美國利益允許的范圍內做規定動作以及實施一些不違背美國利益的自選動作,從而出現了隱秘的、非正式的“準殖民地化”。[全文]
-
“一國兩制”進入下半場,國家精神教育可以用這三部電視劇
香港社會理解國家精神還需要更加具體生動的文藝作品和溝通形式,需要適度的歷史化、事件化、故事化、偶像化和人格化,需要激活香港社會人心的歷史記憶和重新理解,需要打動青年人心的底層硬核而促其轉變。[全文]
-
香港民主“大洗牌”,下一步不只是“防衛”
香港反對派整體上的一代人“政治青春”已逝……“穩定壓倒一切,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辯證法,在“一國兩制”的香港同樣適用。[全文]
-
見證著帝國“夕陽”,我們能解決“文明沖突”嗎?
我們正在見證的是帝國“夕陽”光景,盡管看起來似乎還是紅通亮澤,但溫度早已不如初年,幻想依靠它獲得溫暖與庇護的人們,在象征意義上都是喀布爾機場的“逃難人”,這對港獨和臺獨是絕佳的歷史警示。[全文]
-
美式民主的失敗與塔利班“建國大綱”的考驗
某些陰謀論者或過于熱情的民族主義者鼓動中國出兵阿富汗填充美國留下的空白,實在是要么心眼很壞,要么是心智很遲鈍,不足與謀大局。[全文]
-
香港國安法首犯被判9年,司法“撥亂反正”的里程碑
當然,筆者并不是說法官在司法過程中已盡善盡美,甚至在法律條文的解釋細節、解釋方法以及具體量刑上仍存在商榷余地,但我們要充分理解香港國安司法的專業難度與政治環境的復雜性,支持香港司法逐步形成扎實有力的國安判例法,推動香港國安法在香港法律體系中的軟著陸和有機融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