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建筑里的“盛唐遺存”,值得我們膜拜嗎?
我們對唐之愛,其實更多的還是對天下理想的實踐的一種追憶——一個很富足的,然后我們又兼濟天下的那么一個狀態。這是我們喜愛盛唐的一個原因,而不應該因為對具體元素的欣賞,而把盛唐這個概念放到一個其實它不該被放到的地方。[全文]
-
日本對風俗業的曖昧,背后藏著什么?
這兩個事情雖然不同,但是爭論的焦點基本是一樣的。這個爭論,根源在于日本整個國家和社會對性交易行業(一般叫風俗業)的極度放縱與極度鄙視并存的曖昧態度。[全文]
-
把日本比作晚清,侮辱性有多大?
“中國”對日本的最深刻影響,我覺得并不是漢字,或者是那幾座唐風建筑,而是日本在建立民族自我文化認同的過程中,尤其是在社會矛盾尖銳、歷史面臨轉折的時刻,始終存在一個想象中的“中國”來進行比較。[全文]
-
日元大貶值,我們可以狂買塑料小人了嗎?
貨幣快速貶值對日本的影響就是,也許在未來對經濟復蘇是有好處的,但是在等到未來降臨之前,必須要解決眼前的問題。日本民眾的要求也是很樸素很直白的,就是漲工資,或者給補助。[全文]
-
日本教科書寫中國古代史,滿滿都是“愛”
不管是中國強還是中國弱,當日本想要找到自己的價值的時候,就總是忍不住或者說必須要對比中國。這是一個兩千年的傳統。[全文]
-
這次,日本網民玩起“日本到底有多弱”的冷笑話接龍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入常最不缺的,就是“美國總統的支持”。現在的日本既然已選擇與美國“完全一致”,是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除了一個名頭,又有什么實質差別呢?[全文]
-
右翼“團建”,烏方扔橘子……昭和天皇的爭議為何說不清?
這個決定連當時的美國人自己都覺得很微妙。當時的《紐約時報》就是這么評論的,說東京審判的被告席上有一名缺席者,他就是天皇。這樣做是好是壞,只有將來才能證明。[全文]
-
日本的確沒“躺平”,但……
兩年之后,日本即將放棄在社會面減少病毒傳播的策略,而準備轉向由特定職業的人員來承擔更多的責任,同時給予經濟上的激勵。這個轉變當然有它的“科學”理由,但它并非“深謀遠慮”的高級決策,而是被新冠傳播壓縮到角落后的不得已選擇而已。[全文]
-
眼下的韓國,又讓日本嗅到了“盟友”的氣息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日本輿論對尹錫悅的當選整體是快樂的。韓國還在大選中,日本主流媒體就做了好些對尹錫悅年輕支持者的專訪,為之塑造了“代表年輕人的改革者”的形象。[全文]
-
政冷樂熱?冬奧期間日本對華輿論為何如此分裂
日本當前大眾輿論中這種對華“并行不悖”的分裂態度,不免讓人想到早年形容中日關系的那個熟悉概念 “政冷經熱”。那么,借用這個概念,筆者以為今天中日關系,也許可以稱為“政冷樂熱”。[全文]
-
跪拜彰顯了日本“不變的文化傳承”?
在政治家高喊“王政復古”的明治時代,古代禮儀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日本以現代帝國主義國家之姿欲與英美爭雄時,禮儀碎片被復興了。而今天,榻榻米上的跪拜禮,成了招攬各國消費者的重要商品。[全文]
-
中國人用這種方式解構美日文化,算文化輸出嗎?
既然日本動漫的精神仍然停留在昭和,那就不要怪中國宅宅盯著昭和薅了。而日本媒體就常常報道一下說,中國的年輕網民又怎么熱愛日本文化了,但是昭和男兒、平成廢宅、私密馬賽,這些中國年輕網民當中的流行詞,就不見有什么日本媒體報道。[全文]
-
“連無助的老兵都要欺負!?”日本的歷史虛無主義很“優雅”
當中國人說不要忘記屈辱的歷史的時候,他們就會說中國人只會散布仇恨,沒有人性。那么我建議他們去問一下日本的反戰人士,他們很多人冒著被右翼攻擊的危險,幫助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戰爭受害者討回公道,他們是不是也沒有人性?[全文]
-
女高中生怎就成了日本的國民圖騰?
當我們在講日本文化符號的時候,很難繞過“女高中生”,這也要多虧我們看日本這些年的各種大眾文化作品。甚至大家有時候還會講說,這個女高中生是不是就日本人的信仰。這句話用外國人的角度講其實是一種心情,但是可能從日本人的角度講又會是另外一種心情。[全文]
-
岸田施政演說:“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岸田在表面上強烈表明自己與前兩屆政府在精神氣質上的差異。但實質的政策內容和政策慣性不變,還要同時兼顧日本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意愿,這就直接導致了他在對華關系的表態——看上去什么都說了,但其實又什么都沒說。[全文]
-
未來,我們還會聽到日本政客越來越多的“暴言”
看到菅義偉政府慘淡收場的樣子,我覺得日本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很難再出傳統務實型首相了,政治明星化趨勢應該無法避免。而一旦政客是“明星”的話,他肯定會說出更多針對中國的“暴言”。所以我們需要做好這個心理準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