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成功避免了轉型崩潰,但也付出了高昂代價
環境惡化和食品安全問題招致公眾不滿,而且這也是快速工業化和缺乏適當監管的后果。此外,轉型期間的主要問題是普遍存在的腐敗和收入差距的加劇。[全文]
-
保持快速發展是中國駕馭變局的基礎,是當前最大的政治
從國外來講,美國希望各國跟中國脫鉤,讓中國變成一個面向封閉的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會慢,增長速度慢了以后,趕上美國或者人均GDP達到美國50%的目標可能就不是2049、2050年能夠實現的了。[全文]
-
中國經濟總量早晚是美國的兩倍,全球新秩序有望和平樹立
那一天到來了,美國將不得不做一個平衡和抉擇,必須跟中國做貿易,必須跟中國維護好關系。尤其只有跟中國打交道,才能維持自己的就業率,才能確保國家有獲益,這樣樹立的全球新秩序,是穩定和平的新秩序。[全文]
-
沒有所謂中國“債務陷阱”,不發展才是最大的陷阱
如果發展中國家發展不起來,那才是最大的陷阱。因為一個國家發展無望,就會導致就業問題,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這樣老百姓就要遭殃。即使是發達國家,如果一個地方不穩定,也會波及其他地方。[全文]
-
“門檻”變了,中國何時能成為高收入國家?
到現在為止,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比重的16%,如果中國也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會翻一番,從16%變成34%。我相信,我們一定有機會見證這個歷史。[全文]
-
中國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未來潛力很大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什么時候會結束?大概只有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的時候。到時候我們的經濟體量就是美國的兩倍,美國再不高興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全文]
-
中國經濟能否維持快速增長,實現知識分子和李約瑟關心的中國復興?
從現在起,到2028年,中國仍有多年年均8%的增長潛力。但是,潛力僅僅是一種可能性。為了將這種可能變為現實,中國需要在內深化改革,把雙軌制遺留下來的各種扭曲消除掉,也需要看全球經濟的外部環境,后者并非中國自己能掌控。[全文]
-
中國引領新工業革命,有其必要,但有多大可能?
開放對新工業革命非常重要。首先,新工業的規模經濟很大,國內市場即使是最大的單一市場,其規模也不能和全世界的市場比。其次,我國需要引領新工業革命來打破美國的封鎖,但也不可能每項技術都靠自己來發明。我國還是必須和過去一樣,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包括技術資源。[全文]
-
美國“卡脖子”不用太悲觀,中國經濟有這兩大優勢
高科技產品的特性是迭代特別快,企業必須保證大量的研發投入來維持產品的先進優勢,而大量的研發投入離不開用企業盈利來做保障。因此,美國卡中國脖子的行為實際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全文]
-
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時,將出現穩定的世界新格局
理由是:美國失去了卡中國脖子的技術優勢;中國經濟規模達到美國2倍,美國無力改變這一事實;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市場,美國為圖自身發展已離不開中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中國崛起而起,要走出這一變局也只能通過中國的持續發展。[全文]
-
為何能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是基礎
了解增長潛力,其實就像我們買新車,要看這輛車子設計的最高時速是多少,你這輛車子的最高時速理論上可以跑200或250公里,但是不是要開那么快?那不見得。所以你有8%的增長潛力,也不見得要開足馬力,每年達到8%的增長。[全文]
-
中國脫貧經驗,放到世界上行得通嗎?
中國終結極端貧困的成就不但使14億國人受益,而且也獲得國際機構的高度贊譽,為海外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仍然在與極端貧困作斗爭的國家很多啟發。[全文]
-
隨著中國變成世界經濟中心,經濟學大師將在這里輩出
當中國逐漸走向世界的經濟中心,中國的經濟現象就會成為最重要的想象,也因此21世紀將會是經濟學家在中國輩出的世紀。而要有真正的理論創新的貢獻,經濟學家們一方面要研究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了解中國與其他國家內生的差異性。[全文]
-
中央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要改變發展道路
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有利于讓我們認清中國這個發展階段的態勢,不會因為過去認為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出口受點影響,就影響我們的信心。[全文]
-
中國經濟早就內循環為主
不少國內、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出口導向型的;在美國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時,甚至認為是中國推行出口導向的經濟,才導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擴大。但我并不這么想。[全文]
-
美國已被權貴階層綁架,革命都未必能解決問題
斯蒂格利茨教授曾建議東歐、前蘇聯國家要按照美國做的去做,而不要按照美國說的去做。非常遺憾的是,東歐國家沒有按照他的建議,參照美國做的去做,而是只聽信了美國說的去做。結果大家都知道,這些轉型經濟體經濟崩潰、危機不斷、發展停滯、貧富分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