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統一戰線要注意哪些群體矛盾?
當代中國六大社會群體之間的差異與矛盾主要表現為,“老”社會群體在社會體系中已經具有穩固的地位以及利益表達與實現機制,而新興社會群體的社會地位并不明確和穩定,其利益表達和實現機制的制度化水平較低。[全文]
-
中國要想突破發展瓶頸,需再次重視“璦琿—騰沖線”
“璦琿—騰沖線”是中國的一條“基本國情線”,兩側人口與資源配置的倒置與錯配,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瓶頸。“璦琿—騰沖線”沿線區域是中國未來工業化“第二波”和現代化發展的“新邊疆”和“前沿陣地”。[全文]
-
只有做好這兩點,基層腐敗才好治理
坦白說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基層的資源是不夠的。后來為什么炒房地產,搞土地財政?都和這有關。干部個人收入待遇不高,而工作上又面臨巨大的監督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他要怎樣才能做出成績?他能依靠誰?說實在的,很大程度上就要靠老板。[全文]
-
現在不敢明著索賄了,但送多少,讓你猜!
企業家不是“賤骨頭”,哪有天生愿意行賄,喜歡給別人上供撒錢的?我就聽有的小微企業主說過,過去逢年過節“管事的”就打電話要錢要物,現在不敢了。可是你心里清楚,不上供他們就不理你或來找麻煩。可是到底應該給多少?他讓你猜!企業家無奈地管這叫“市場維護”。[全文]
-
想讓官商不“勾結”,要講信念,也要看現實
說漂亮話、說空話,大家都會,但在基層治理實踐中行不通。只要做事就要有錢,做什么都要有成本,沒錢辦不了事兒。錢從哪兒來?相當一部分要靠商人。[全文]
-
疫情改變了世界,但中國有個目標仍要堅定推進
在長期的比較政治研究中,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即工業化、現代化發展走向成功的臨界點是:城鎮化率達到65%以上,這些國家和地區都經受住了工業化最后階段的沖突考驗;而城鎮化率在65%以下的國家和地區,在出現動蕩之后就遇到了很大的問題。[全文]
-
特朗普連任,是戰術困難;拜登上臺,是戰略考驗
相對于個人色彩濃郁的特朗普,拜登十分傳統,有著美國老牌帝國的老謀深算,做事按部就班。若說特朗普是打醉拳,民主黨人則會更有套路,對中國來說也許更困難。[全文]
-
為何中國洪災屢發,文明卻從未中斷
講到中國,人們總愛說:大一統。可是為什么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呢?是什么構建了“大一統”?當然不僅僅是暴力,更重要的是建構起了共同的社會生活。[全文]
-
印度學者感慨中國發展:有一點我們做不到
中國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地追求一個發展目標,能夠在幾代人之間堅持實施國家的發展計劃,這是中國成功的關鍵之舉。而印度因體制原因,不同政黨、不同的派別輪流執政,沒有哪個政策、沒有哪項計劃可以得到自始至終的堅持和執行,國家發展耽誤于反復的折騰之中。[全文]
-
求醫記
想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中有關醫療機構的公私之辯,還真沒辯論到點子上。在我看來,我國醫療衛生體系如果有問題,其主要問題是醫療資源不均衡,是醫療資源向發達地區、向中心城市、向超級大醫院的過度集中。[全文]
-
俄羅斯人分成了兩種…胖子和瘦子?
有意思的是,如今在俄羅斯,區分人們社會地位乃至政治身份有一個顯而易見的標志,那就是人們的身材。難道如今俄羅斯人分化成兩大“階級”—— 胖子與瘦子了嗎?![全文]
-
夜游紅場,感受普京治下的莫斯科
走進紅場大門,意外看到,整個紅場變成一個圣誕大夜市,時逢慶典舉行閱兵游行的紅場被布置成了商業娛樂一條街,燈光璀璨,熱鬧非凡。而對于我們來說,紅場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總能勾起我們這代人的蘇聯情結、甚至是共產主義情結。[全文]
-
我國當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處于什么水平?
政府是我們國家、地方治理的主體,所以要考慮提高政府施政的規范性。沒有一個政府是不管事的,而管事的原則,很多是所謂的“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不管”。但搞不好,變成“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這就是問題。[全文]
-
只用一個調子講中國故事,會把中國故事講壞
我去奧地利、德國做學術訪問,其間與當地同行交流了有關中國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問題。一些奧德學者不約而同提到,中國的一些對外傳播給受眾的印象是中國試圖塑造一個關于自己的完美形象,而這樣做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它忽視了國外受眾的判斷力。[全文]
-
我們“享受自我”,他們卻發展成“多管閑事”
傳統社會沖突和抗議議題集中于民生領域,集中于抗議群體自身的問題;但現在我們看到的許多爭議并非來自現實中的民生問題,甚至有許多看似與抗議群體自身利益無關,有點“多管閑事”的味道。[全文]
-
如何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的邏輯?
所以“三統一”、協商民主為重點、循序漸進的發展人民的權利和摸著石頭過河,還有就是探索式的發展,這是中國改革四大經驗。這樣的經驗支持了中國的道路。中國的道路不是教條,不是模式,而是需要有具體的經驗、具體的操作規則來對應。[全文]